名稱:日本移民村-新民村

客語拼音:四縣:ngidˋbunˋiˇminˇcunˊ-xinˊminˇcunˊ(20 siib co)

別名:20座

名稱:日本移民村-新民村客語拼音:四縣:ngidˋbunˋiˇminˇcunˊ-xinˊminˇcunˊ(20 siib co)別名:20座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A3-1001309-1110-000046
著作者:
普查人員:柯惠娟(綠元氣)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聚落
種類:日治時期移民村
描述:
歷史沿革:昭和2年至13年間(西元1925-1936年),台灣總督府進行下淡水溪治水工事,並利用堤防興建後所產生的4400多甲的新生地,作為南部移民村的土地來源。昭和10年(西元1935年),下淡水溪新生地適合種植生產菸草,日本政府便在這裡建設以菸草專業栽培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日出、常盤、以及千歲等移民村,而這些移民村也因此又被稱為「菸草移民村」。常盤村在日本昭和時代的地名是「常盤村中富聚落」,移入的共有20戶,再加上日本移民住宅皆設有菸樓(當時稱為菸草乾燥所),故又稱作「20座」。張素玢於其所撰寫的《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一書中提及,昭和10年(西元1935年),日出村(位於屏東郡九塊庄)移民入村
昭和11年(西元1936年),常盤(位於舊武洛溪上游地區新生地)、千歲村(為荖濃溪新生地)接著建設完成。昭和14年(西元1939年),千歲和常盤村設立醫療所,並設有專駐醫師。書中對於常盤村的居民來源以及分佈如此表示,常盤村約有325甲地,面積較為廣大,共分為清原、中富、豐平三個聚落。清原位在鹽埔庄,中富屬里港庄,豐平則是屬於九塊庄,移民一共65戶328人,募集自日本的中國、四國、東北,其中以來自四國香川縣的日人居多,岡山則是次之。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日本時代,載興村新民路約有20戶的日本人定居,仕絨村則約有30戶的日本人定居,日本政府將這2個地方劃分為移民村,也被人稱為「常盤村」、「移民村」,但其正式名稱為「常盤村中富聚落」。日本政府將此地劃分為方方正正的,每一塊土地都是1分2,四周或外邊為街道,房屋蓋在土地正中間,房屋建築都為日本和室建築。台灣光復之後,政府將土地收為國有,開放國民登記並抽籤決定土地所有權,日式建築多已拆除,但還是保有當時棋盤式街道。日本移民村其所獨具的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除可從上述普查紀錄略知一二外,張素玢於其所撰寫的《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一書中更曾針對下淡水溪菸草經濟區的形成歷史脈絡提出這樣的說法:「下淡水溪流域的官營移民村包括千歲村、常盤村、日出村,行政區域都在高雄州屏東郡(今屏東縣屏東市、新園鄉、萬丹鄉、九如鄉、里港鄉、高樹鄉、鹽埔鄉、長治鄉、麟洛鄉),此區的移民村是全台灣唯一以菸產生產為專業的移民村。」從這些敘述中,可知日本移民村-新民村在台灣菸葉產業發展歷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地區整體特色:昭和11年日人遷入,每個家戶皆有日式菸樓的景象、散發著濃厚日式街道的古樸氣息,已然成了日後人們談論到新民村時,最為深刻的印象。日本政府以棋盤式的規格來規劃新民村,每一塊土地皆是方方正正的1分2,土地四周為街道,中央為住宅,分成四排街道,社區規劃整齊有序,就如棋盤一般。台灣光復之後,政府將土地收為國有後,日式建築大部分都已拆除,但還是保有當時棋盤式街道。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1-08-11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關聯: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家戶受訪者陳輝華、鄭余珍香、蘇啟明、游忠有口述
地方耆老游忠有、潘新對口述,張素玢著,國史館出版《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
範圍:
區域範圍界定:為現今里港鄉載興村新民聚落,其總面積約是46到50甲地。
所在地:屏東縣 里港鄉 載興村
經度:X:120.524234
緯度:Y:22.778532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